1000多年前鼎红金投,大唐曾经有一个短暂的战略机遇期,消灭吐蕃王朝统一整个东亚大陆。
石堡城与黄河九曲天宝12载(公元753年),哥舒翰拿下黄河九曲,在这之前唐军付出巨大代价拿下石堡城,控制了战略要地日月山山口。李隆基完成了他围困吐蕃的最后一步,至此唐朝君臣设计的环吐蕃包围圈形成了。
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757年)
哥舒翰的书记员高适无比兴奋,作诗称赞这场伟大的胜利。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河西、陇右的百战精锐们已经隐约看到了大唐开国以来最强大的敌人——吐蕃王朝的末日。但是很快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对于吐蕃的战略安排不再可能实施。
展开剩余96%石堡城遗址,唐蕃百年战争的“血肉岭”
就安史之乱后吐蕃的表现来看,天宝年间唐军多次打击确实把吐蕃人压制的不轻。安史之乱前李隆基雄心勃勃是按照高宗对付高句丽的手段对付吐蕃的。李隆基用了20年时间,几乎控制了吐蕃通向各条贸易点的通道,而且安西、河西、陇右的20万野战精锐包围着高原,只等最后一击。
即使安史之乱发生接近8年时间,唐军在河西和西域的部队不停的回调内地。吐蕃人硬是没有任何军事举动。一直到了安史之乱结束后,仆固怀恩叛变。吐蕃人才一点点的开始蚕食河西和西域的土地。
青海湖以东,哥舒翰带领唐军拿下了日月山出口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按照李隆基君臣的战略安排,几乎能将吐蕃扼杀在高原之上。
吐蕃扩张的三个方向吐蕃对唐的牵制极大,双方攻伐持续了200年
身处高原的吐蕃是中国历史上现象级别的强大政权。他在唐太宗时期崛起并统一了高原,高宗时期扩张拿下了吐谷浑故地。直接威胁河湟谷地和河西走廊。一度连续击败唐军,让开国时无敌于天下的唐军吃瘪。唐高宗不得已放弃了大量在东北地区的军事部署,最后便宜了朝鲜半岛的新罗王国。
青海湖以东、日月山口极其重要,吐蕃守住就能把唐军主力困在湟水河谷
青海湖以东、日月山口、河湟谷地是唐、吐蕃交战最密集的区域。这个方向也是吐蕃扩张投入资源最多的地区。因为向这里能掳掠更多的人口。也能集中威胁唐王朝的核心区域——关中。
吐蕃不是游牧政权,是一个混合军事奴隶+农耕+编户的定居政权。这种半农耕的政权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太大了。因为国家形态和唐很像,又不容易同化。被占领的区域吐蕃人还在对当地进行“吐蕃化”。
看看隋唐对东北亚另一个农耕政权高句丽不死不休的敲打,花了3代人70年时间也要消灭高句丽。人口更多,面积更广大而且对唐首都威胁更大的吐蕃。李隆基君臣什么态度就一清二楚了。
高句丽都得死,威胁更大的吐蕃不用说了。
为了遏制吐蕃,唐在陇右、河西设置了2个节度使。有15万野战部队,在河西走廊方向安排这么多军事力量也是历代王朝之最。
安史之乱前唐代边军分布,应对吐蕃方向的部队最多
唐军在这里的思路主要是扼守日月山口这样的隘口,防止吐蕃从河谷隘口冲下来。以日月山口为例,这里是今天京藏高速,车一旦开到这里马上豁然开朗。
开车通过山口的路段,或者在这里航拍就能发现,出了日月山山口就是一片开阔的高原平地。唐军征吐谷浑、薛仁贵进军大非川都是走的这里。
拿下日月山,便于唐军展开
开出日月山,豁然开朗
日月山东南的山上就是唐蕃战争的重要争夺点——石堡城。双方反复争夺,唐军这里还搭上了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的政治生命。
除了日月山,再往东南的高原草场也是双方激烈交锋之处。四镇节度使王忠嗣崭露头角的郁标川之战就在这里,少年英雄独闯吐蕃赞普阅兵式,一战成名。
烈士遗孤,四镇节度使王忠嗣是盛唐最著名的军事统帅
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新唐书》
青海省的尖扎县,王忠嗣突袭吐蕃赞普的地点
就在今天青海省的尖扎县。再继续往东南到甘南和川西的交界处,吐蕃也投入过资源。不过这里的频繁大规模战事要到安史之乱后,本文不表。
总之青海湖以东这个方向是唐和吐蕃投入资源最多,双方伤亡最重的方向。终于到了天宝12年,随着哥舒翰拿下黄河九曲,吐蕃在这个方向大部分要冲都被拿下。
青海湖方向扩张吃瘪,吐蕃人把眼光瞄准了中亚的勃律国
然后看看西面鼎红金投,吐蕃西面是帕米尔高原即今天印巴分治的克什米尔地区。这里的环境和自然资源比不上东面。但是东面唐军的压力太大,吐蕃只能像西寻找出路。
双方较量的地点是高原上的大小勃律国,吐蕃人布局很早,可能高宗时期就开始了。
我们史书上记载唐高宗时期,勃律国就已经遣使朝贡了。但是后来勃律国就成了大小勃律国,很可能是吐蕃施加的压力导致的。吐蕃人控制了大小勃律国,可以威胁安西都护府,也能够进入相对富饶的中亚地区。
天宝6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的路线
拿下吐蕃人驻防的连云堡(来自 陈达达老师的实地勘察)
陌刀将李嗣业的成名战,连云堡斩杀吐蕃人数千
唐军跨越坦驹岭冰川,拿下小勃律首都
整个开元天宝年间,安西军要频繁的执行翻越雪山的军事行动。最有名应该是高仙芝远征小勃律之战。这一仗是高仙芝的山地战封神之战。我曾经专门写了长文描述这场战役。“最无畏的远征,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
远征获胜后,高仙芝斩杀了小勃律国亲吐蕃的大臣,留下3000驻军,带着小勃律国王一行人回国报捷。
高仙芝之后封常清率军攻破了大勃律国
接下来的几年安西都护封常清再接再厉,拿下了大勃律国。两位安西都护接力封堵了吐蕃人的西进之路。封常清远征大勃律之时,还有一名副将段秀时在关键时刻发现了伏兵。
这个段秀时在安史之乱后将继续领导安西军回援的部队在关中抵御吐蕃人。并在泾原兵变时拯救了整个大唐。
昆仑山盘龙道,吐蕃人从这里进攻太出乎意外
东西两个方向封堵了之后,吐蕃人只有跨过昆仑山或者柴达木盆地向北攻击了。这条路吐蕃人走通过,在公元670年安西四镇同时陷落,吐蕃统帅论钦陵应该就是直接翻越了昆仑山出其不意的出现在西域的。
从昆仑山下山袭击安西四镇需要极强想象力和执行力
论钦陵突然翻越昆仑山,670年安西四镇同时陷落
这次突然袭击打醒了唐高宗,不久唐军大军云集出征青海,由薛仁贵率领。再次碰到了论钦陵,唐军在大非川惨败,士卒阵亡颇多,府兵体系几乎解体。后面再征讨吐蕃,高宗只能发布《举猛士诏》号召民间勇士出征。
之后昆仑山防线消停很多了,因为安西军在这里防御体系建立起来。吐蕃也很难搞突然袭击了,天宝末年,封常清在播仙(今新疆且末地区)平息了一场叛乱。史料没有更详细的记载,但是从这个位置看,可能有吐蕃的煽动和助力。
志得意满的唐玄宗,不会想到他的灭国战还没展开,国内将迎来安史之乱的浩劫
东西北三个方向,吐蕃人都没啥好办法,当时唐朝正值国力巅峰。吐蕃人还有一个方向是南面的印度,从吐蕃史料和现存的遗址看,吐蕃也确实短暂控制了恒河流域一段时间。不过并没有继续向南,可能是气候原因,也可能是文化上吐蕃更亲近中原文化或者从喜马拉雅山直接到北印度落差太大了,吐蕃人不适应。
不扩张就会死的帝国东西北三个方向被唐朝封堵,其实就是慢性锁死了吐蕃人。唐朝君臣灭国经验丰富,对付高句丽时,发现高句丽一战灭国不现实,就不停的发兵破坏高句丽生产并迁徙人口到内地,还利用高句丽内部不稳定挑拨各派内斗把高句丽榨干,最后一战拿下平壤孤城。
面对吐蕃,李隆基的思路也和他爷爷李治类似。先锁死吐蕃的外界资源输入的路径。虽然那会儿高原有农业,但是养活这么大一支军队是不现实的。
吐蕃重步兵的装备
吐蕃建立在对外扩张上的,需要持续不断的更多资源。吐蕃内部众多军事贵族也需要源源不断的军事奴隶。甚至这些军事奴隶也能在新的战争中再获取更低一级的军事奴隶为自己服务。这相当于一个传销网,能维持下去的必要条件是不断有新鲜血液进来。
安史之乱后吐蕃扩展到了极点,囊括了河西、新疆南疆、中亚和恒河平原的一部分
而天宝末期,李隆基君臣几乎把吐蕃所有外向路径封死了。接下来就是等吐蕃内部出现分歧了,招降纳叛方面唐朝经验也很丰富。当年一代吐蕃军神论钦陵受到吐蕃赞普猜忌被杀,他的儿子就跑了唐朝,玄宗时招募的吐蕃中高层也有不少。这些都是未来要去接收吐蕃的储备人才。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即使隆基等不到吐蕃内部出问题,但是他的继承人大概率能等到这个时机。
可惜唐朝自己就先内乱了,而且是历史上烈度最强的军事内乱,唐军精锐一多半丧在内地。河西、陇右两大集团的百战老兵在安史之乱第一年就在灵宝被叛军崔乾佑一波带走。安西北庭的精兵也不断内迁。玄宗对吐蕃的所有枷锁和几十年的谋划都失效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唐朝自己先出了大问题
吐蕃不单单缓过气了,还开始了反击。
本来要崩的局面顿时翻盘鼎红金投,吐蕃迎来了一个狂飙突进的扩展期。不但拿下了河西和西域,后来还能与回鹘、阿拉伯势力大打出手。甚至能分兵威胁四川盆地。
吐蕃赞普世系
但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吐蕃连续多年的军事扩张到了顶点,内部又开始积攒各种矛盾,最后因为内部继承问题,土崩瓦解碎成一地。后来因为气候变冷,和佛教神职阶层崛起。高原上再也没有出现吐蕃这样的扩张型军事政权。
所以说安史之乱不单单是唐朝的国力转折,也是整个中华文明的转折。这次叛乱如果早早掐灭或者能妥善解决。唐朝可能早1000年就整合了东亚所有的可农耕区域。历史没有假设,中国能再次整合西北、青藏高原还要等一个千年。
元朝好就好在,在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存对立的时期,它搞了一次短暂的系统重启。后面的明朝能在大一统的国家基础上重整了边疆地带。
两宋时期中华大地上并存的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祖父,曾经参加了崖山海战的军人。他姓陈,名字已经失传,后人尊称他为"陈公"。在南宋末年加入军队,担任大将张世杰的亲兵,参与了1279年的崖山海战。
根据朱元璋撰写的《扬王行实》记载,陈公参与了崖山海战并侥幸生还。
战后迁居安徽盱眙津里镇,他的次女就是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朱元璋年幼时还听过老人家和蒙古作战的经历。不曾想他成年后居然能完成外祖父当年的使命。
朱元璋后来严惩泉州蒲氏家族,可能来源于外祖父当年历史记忆
仅仅经过了爷孙3代人,蒙古人就被赶回草原了。从朱元璋外祖父经历来看,蒙古对前朝军事力量的“清算”很松懈,更细一点的管理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可以更深刻理解蒙古人的“治国艺术”。
省级区域划分作为外族凌驾中原的政权,首先考虑的是压制原来政权的潜在反抗力量。蒙古人在中国几千年的区域划分上做了一个很大的创新,就是行省制度。
唐代的道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取代了唐宋的“道”或“路”,形成“省—路—府—州—县”层级体系。
蒙古人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刻意采用“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各省之间不再以山川形便为原则划分,而是刻意的制造地理“漏洞”。
陕西行省跨秦岭管辖汉中(原属四川);
地理人文更靠近四川的汉中从此归属陕西
江西行省越南岭辖广东;
河南江北行省合并淮河南北区域。
这样做割裂完整地理单元,防止地方凭险割据。而且各省级行政区域融合了文化差异相对较大的区域。粗看是比较大条的,但是给后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作为对比东汉的州,区域也很大,但是区域之间容易割据。比如四川占据整个盆地和汉中,冀州在黄河以北。后来的东汉军阀割据基本都是以山川和大河为界的。
东汉的行政区划
元代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掌握军政大权但受枢密院、御史台牵制。财政税收直达中央,削弱地方财政自主权。
明清两代沿袭行省制,并优化为“督抚制”。现代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和一些地方财政管理的思路不少源于元朝框架。
站上青藏高原在蒙古人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自9世纪吐蕃王朝解体,高原上的各路势力和宗教团体打成一锅粥。
蒙古帝国对青藏高原的征服与藏传佛教(喇嘛教)向蒙古世界的传播,是一个政治与宗教互嵌的过程。
灭亡西夏,蒙古势力和高原接壤
首先,蒙古扫清了河西走廊的党项势力,站到青藏高原的北沿。
大汗窝阔台次子阔端派大将多达那波率军进入西藏。多达那波建议:"吐蕃教派林立,萨迦派领袖萨班·贡噶坚赞(Sa-skya Paṇḍita)威望最高,可招降。"这一建议促成了蒙古军事势力和藏传佛教的结盟。
阔端
1247年萨班携侄八思巴赴凉州(今甘肃武威)与阔端谈判,达成条款:
吐蕃接受蒙古统治,缴纳贡赋。蒙古承认萨迦派为西藏宗教领袖,支持其政教权力。萨班写下《致蕃人书》,号召藏地归附,避免武力征服。
凉州会盟
不久后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召见萨迦派新任领袖八思巴,尊其为上师。正式以国之力推广藏传佛教。
八思巴文金牌
忽必烈还封八思巴为国师(1260),后升帝师(1270),统管全国佛教及吐蕃事务。
同时八思巴奉旨创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强化蒙古统治合法性。八思巴文给漠南漠北带去同一信仰。
除了首次实控西藏外,凉州会盟后藏传佛教传播到漠南、漠北和天山之间的广大区域。甚至因为漠西蒙古一部西迁到南俄草原。
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喇嘛庙
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人也信仰藏传佛教。清代统治者也是抓住了喇嘛教这个抓手,进一步整合了中国的边疆地区。
驿站和新都蒙古人统一中国后,将燕山以南的北京设置为首都。北京之前虽然在战国时就已经是燕国的都城。但是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新都,这是第一次。
蒙古人选择北京不单单要从我们治国的角度看,也要从塞北草原、东北白山黑水的游牧、渔猎民族的南下收获成本来看。
唐以前的游牧族群,主要在长城两边劫掠。这个时候他们南下的一般走的ri.jw0n.com路有2条,从河套地区南下,走陕北高原威胁关中。或者走山西,大同、太原、河东一线。
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南下,将高祖包围在山西大同以东的白登山
所以在契丹崛起前之前,中原王朝主要威胁是来自河套和山西地区的游牧民入侵。此时陕北榆林、山西大同是比幽州重要的多的边防要塞。
唐代以后,草原民族终于看到了北京板块的巨大战略红利。这里不单单是向南突进的跳板,也是吸收中原文化制度的通道。还是他们获取赋税、粮食、战马、人才的基地。也是游牧、渔猎、农耕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占住这里就有了比赛的先手。
北京,几大板块的交汇处
草原视角看中原,就能看清楚很多逻辑。北京这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吸引游牧、渔猎政权。它太有利于游牧、渔猎民族向南突进,一旦中原衰落,从这里出发能釜底抽薪的掀翻中原王朝的一切了。契丹人、女真人已经演示过了。
北京就像是锋利的匕首,草原人拿住了匕首就直指中原政权的心脏。所以后来的中国天子必须亲手拿住它。所以后来蒙古人走了,明清依旧将北京作为首都。
短暂的大一统上面算的上是元朝留下的制度和领土红利,是蒙古人主动留下的。还有一点,蒙古人短暂整合了东亚大陆,虽然统治技巧欠佳,但毕竟留下了统一,地缘板块完整的国家。
民族融合不单单是葡萄美酒、觥筹交错,更多的是百年的杀戮与复仇。蒙古人由北向南征服东亚大陆的同时。顺带将盘踞在华北、西北百年的女真人和党项人“清零”了。
和女真人有血仇的蒙古,不用特意准备就能完成战前动员
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试想一下,河西百万党项人,华北百万女真人。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人口不在少数,而且政治地位高于当地汉人。未来的中原政权即使也能混一南北,但能保证在几代人时间内“消化”他们吗?靠给优待政策和“惠”去同化吗,从现实示例中看的出这基本行不通。
蒙古灭金
蒙古的短暂大一统,算是中原大地的一次重启,尽管蒙古人本来意愿不是为了恢复汉家旧山河。
西夏文
蒙古人短暂统一了中国,掌控的又相当不深入。北面的军事世候、南面的地主士绅这些前朝利益集团都没有做清理。而历史上一般新朝是会对旧的利益集团动手,蒙古人是外来者,而且统治艺术相当“大条”,只要定时按量把税征上来,压根不管原来的治理结构。蒙古人治理国家一塌糊涂,自己的帝位传承又乱。
但是毕竟版图上,中国又大一统了。名义上的一个国家也比一盘散沙军阀割据要强。
后来朱元璋虽然是打着“驱除鞑虏”的口号北伐的,但是即位诏书说的很明白。他承认元代的法统,要继承元代管理过的区域。这才是一个成熟政治家所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朱元璋登基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朕本淮右庶民......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里。册封马氏为皇后,立世子标为皇太子。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明代早期70年也是向着汉唐的治理规模前进的,从河西到辽东,从青藏到西南都进行了北伐南征,在西南设立省份贵州,将西南从边疆也变成了腹地。
土木堡之变前,明军还是一支进攻型的军事力量
如果不是土木堡,朱祁镇御驾亲征玩砸了搞成了北京保卫战。明朝像汉唐一样在立国100年后走向巅峰,后面衰退时留的战略缓冲会大很多。
朱祁镇
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倒行逆施鼎红金投,不得人心。但是它死的时机不错。客观来说这也是一笔不错的遗产。
发布于:安徽省正中优配_线上股票配资_实盘杠杆配资平台_专业实盘配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